查看原文
其他

盘一盘,上海人的“战疫”表情包

张继军 上海华略智库 2022-12-24



作者:华略智库学术交流中心执行总监 张继军
来源:华略创智(ID:HUALUETT)
配图:来自网络
如今,疫情正在向全球扩散,但凡是国际上有理性的国家,都会“盯住”我国经验“疯狂抄作业”。在疫情初始,上海等一线城市就迅速作出反应。下面,且看一个北方人,在“抗疫”非常时期,通过自己遇到的、看到的、听到的,说说对上海人的“臆断猜想”。

追溯疫情的时间轴线,1月中旬,坊间消息开始满天飞,冰山一角被撕开,“新冠病毒”初现狰狞。


普通的上海人,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,他们和大家一样,被风浪裹挟着跌入震惊、焦虑和胆怯中。


可他们手上并没闲着,条件反射般迅速做了这么几件事。


事实证明,上海人的平均开机速度,又一次赢取了宝贵的“时间差”。


如果让我定格疫情初时上海人的表情,我选这一张。


 

是不是很意外。对,没错,上海人,这时候在“做功课”。


做什么功课?做危机应变的功课。


大概分“一问二抢三摒牢”这么三步走:


一问。紧盯着四面八方的消息,不放过蛛丝马迹、只言片语。


很多人已远远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消化,开始主动出击,突破信息茧房。他们联络武汉的友朋故旧,一来问候新春,二来打问究竟。他们请教医务战线的熟人关系,希冀能获得专业真实的分析。


一时之间,微信群落活跃异常,道听途说不胫而走。当上海人遇到事上,会百计千方多方验证,伸展全部的张力,形成关于事件的独立判别。


 

二抢。这也是后来上海人被诟病为“怕死第一名”的铁证。


他们有难以企及的行动力,从网上订、从店里买、托朋友带,扫光了势力范围内的口罩,还顺带捎走了板蓝根、体温计。


我女同学从上海回到老家过年,听说传言后,二话没说直奔药店,跑了三家,包圆了库存,搞得人家店员丈二和尚彻底懵圈。不得不惊叹上海人的快反速度。


也还有人,默默地把年货的储备提了一个量级。更有夸张者,已在私底下酝酿股市、汇市、房市的走向了……



三摒牢。上海人最晓得小不忍则乱大谋,乖乖唱起空城计,“闷”在家里拗造型,“闷”在家里和病毒战斗,既给自己辟一分难得清静,也给社会少添一分乱。


往日的喧嚣不再,繁忙的地铁空了、拥堵的高驾空了、热闹的广场空了、熙攘的街市也空了……。


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,2020的新年,上海人“宅”得笃定。



联想起名古屋机场,上海乘客“罢机”那档子事。在这就不细说原委了。我当时纳闷,上海人至于这么神经过敏吗,搞得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的,是不是过了。


当读到上海市原副市长谢丽娟对1988年上海甲肝大暴发的口述后,我有了新的理解。32年前的甲肝大流行,上海31万人确诊,当时常住人口1200万,相当于每10户四口之家就有1人感染。朋友跟我讲,他的父亲,甲肝治愈十年后,肝癌过世。


这样的切肤之痛,上海人哪能好了伤疤忘了疼。再看2003年的非典数据,当时上海常住人口1700万,最终确诊8例,无医务人员感染。


前事不忘后事之师。我估摸,曾遭遇非典之殇的北京、广州和香港,应该会和上海感同身受,在病难袭来之时,比较其他城市,反射更强的敏锐性、更高的警惕性。


说到底,上海人此役表现的“门槛精”“头子活”“拎得清”,不是与生俱来的,是后天养成的,是从曾经的苦痛灾难中一点点长的记性。


 

接下来,“疫情”危急,武汉告急,进而席卷全国。这时候,上海人的表情是——“有态度”。


 

所谓有态度,就是不淘浆糊、不模棱两可,就是匹夫有责、清清爽爽。


大敌当前,和某些大人物的闪烁其词、拖泥带水、不担斤两形成强烈反差的,是上海人表达出的弥足珍贵的“有态度”。


这种“有态度”,是丰富而鲜活的,饱含真挚的情谊。


这是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、“医学界李佳琦”张文宏斩钉截铁的态度:“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,没有讨价还价!”


 

这是创刊于1929年,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上海官媒《新民晚报》爱憎分明的态度:“让公开透明的阳光刺破病毒雾瘴。”


 

这是北欧式排队领口罩上了热搜的上海人遵规守纪的态度:“离你两米,只因爱你。”


 

这是上海援鄂医疗队一对“95后”准新人于景海、周玲亿情真意切的态度:“战胜疫情,我就娶你。”


 

这是上海滩上为白衣天使“花式投喂”、暖心暖胃的善举凡人们罗曼蒂克的态度:“我们会听话勤洗手,你们也要对自己多加关照。”


 

这是上海市原市长应勇赴任湖北时一力担当的态度: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。”



自跋


行文至此,来一段作为了结。


上海人的“战疫”方针,完全遵照了老人家“保存自己、消灭敌人”的基本法。


谨小慎微地保存自己,百折不挠地消灭敌人。


在这段闭关的日子,我关切每日焦灼的战事,再就是读了些书。


书里,有一本金宇澄的《繁花》。


一个词,出现了千余次——“不响”。


“不响”,时空在这一刻被有意地静止了。


我试图去探听上海人“不响”的秘密,起伏上海人情感的波澜。


祈愿胜利来到的时刻。


那时,你我,在这座依海而生、向海而行的城市,一“表”非凡。


 

在此,特别补充三个假定,当作全篇的逻辑前提。


假定1:屏上是表情,背面是人情和世故。


群体的情绪,诸如“喜怒哀惧爱恶欲”,从个体的情感发端,经过传递、触动、感染,达成了认同,进而借网络的表达方式,极具代表性地以面部的、言词的,平面的、立体的,具象的、意象的,静的、动的,黑的、彩的,褒的、贬的,哭的、乐的等各样表情(在线打包),一股脑释放和宣泄出来。


你的表情里,也藏着你读过的书,和走过的路。


上海的这场“战疫”,你细品其背后特别的隐秘,恰恰是专属上海人的认知、习性、腔调和套路。这些,呈现到手机屏上,就是活灵活现的“表情”,在虚拟的世界映现真实的情结。


 

假定2:摊上事时,最见人心和性情。


问世间之情,是真的还是装的,是专的还是花的,是清的还是浊的,真正遇到了事上,别废话,自然而然全表露出来了。


顺手推荐你读读曾国藩的借钱技术贴,这位文正公,有事没事折腾出借钱这档子事来,还正经八百地捋了好几大妙处,骨子里是以借钱为名试探感情、透视人心。


这场没有硝烟的“战疫”,大事小情,一桩桩一件件,在突发的考验和身心的洗礼中,让我们得以最直截了当、也最真真切切地看清上海人究竟是哪样“模子”。


 

假定3:上海,存放在每个人的一家之言里。


“有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每个人对于一座城和城中人,都有各自的感触和解读。


鲁郭茅巴老曹的上海和上海人,有的会心有灵犀、不谋而合,有的却大相径庭、各持己见。正因此,才勾勒出一众千面,调和出一城七彩。


有侬有伊的这座城,伴随时光流转,经过每一位的自我描摹,既写实、亦杜撰,既咏叹、亦唾骂,最终生成一种体验式、动态化、主观性的矛盾综合。

 

最后,表达我的个人立场。


在上海生活多年,我和爱玲姐姐一样一样,对上海人素来欢喜,故今日的一家之辞,多溢美褒赞,难免狭隘局限,尽管让有人去觉得吧。


梗见此首《魔都魔都》,和你一块听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v0023p0if54


———— e n d ————
推荐阅读【原创】AI中国的未来:从疫情中的新技术新应用说起

【原创】疫情之下,知识付费行业如何爆发“战疫”?

【原创】敢问“后疫情时期”趋势之变,我们拎出了必看干货

【原创】“智服”疫情:开启中国智慧治理的大变革

【荐文】北京、上海人口管控下的迁徙图鉴

【荐文】2020,重新界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

【荐文】后疫情时代,中国经济反弹的12条逻辑

荐文】“新基建”招商:7大产业链全景图+500家头部企业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